“得益于政府支持,我们克服了疫情的影响、春节假期、雨雪天气等影响,用8个月建成半导体厂房,实在是太快了。”安徽格恩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水清感慨。带着科研创业团队从福建厦门来到1000多公里以外的安徽六安,是李水清觉得自己做过最有魄力的选择之一。
安徽格恩半导体生产间
近年来,安徽通过“以投带引”,也就是通过投资手段引育产业的招商引资模式,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步步蓬勃发展。靠着“投早投小”的培育耐心、产投布局的超前眼光、一掷千金的营商诚意,快速转换赛道,在战新产业先发起跑,风生水起。
(资料图片)
如今,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汽车、半导体、量子通信等产业集群已经形成。
政策红利,给足来皖投资企业底气。
今年5月底,安徽省印发《支持“科大硅谷”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》发布,其中部分条款做到了国内最优或最佳,为高端人才和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一流政策环境。
借靠安徽这艘“产业大船”,去年6月才成立的智地感知科技有限公司,现已实现营收400多万。公司总经理张强告诉记者,作为初创企业,他们的创业成员几乎都是刚从学校出来。面对激烈的竞争,他们却“底气十足”。
“从场地、管理到投融资,合肥给予了我们‘一站式’支持。今年‘科大硅谷’的政策也给我们创业者带来了红利,2023年我们有望实现2000万元的营收。”
面向战略新兴产业,安徽打造出“政策特区”,让创新主体不断汇涌。如今,安徽每年都会拿出数百亿元“押注”战新产业,“高质量发展30条”“三重一创”等支持政策不断释放政府诚意。
真金白银,显现安徽引育外企豪气。
公司正式入驻之前,园区已经将网络、水电管线全部连接到位,企业只需负责内部结构装修和改装。“政府在设备购买、基础建设、场地用工等方面都给予补贴,这使得我们的投资投产周期起码缩短一半。”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里,安徽阳飞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田朝阳告诉记者。
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
和安徽阳飞光电科技一样,迄今已有16家智能制造企业入驻智能制造产业园,2022年累计产值达2亿元、税收420万元。
而在合肥某量子企业,企业负责人张辉告诉记者,企业成立之初,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,团队根本找不到一家愿意投资他们的企业。正当团队举步维艰的时候,一笔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注入让企业活了下来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企业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家量子计算“独角兽”企业。
先人一步,从培育产业链的角度投资是安徽省产业投资的特点。产业投资项目不谋求控股、不以短期利益为目标,而是沿着产业链的方向选择投资项目,吸引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企业入驻,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,实现地方产业升级转型。
有效市场,为在皖企业迎来新机。
“有为政府”开出了好局,后招又该如何续力?
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,用资本的力量干事,安徽围绕“科创+产业+资本”三大支点,用国有资本当作“撬动地球”的杆子,使“有为政府、有效市场”同频共振,灵活运用基金撬动社会资本,打造产业升级的“助推器”和“牵引绳”,实现战新产业蓬勃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双赢。
项目招引落地,紧接着就是全生命周期的服务。
一套“引进团队-国资引领-项目落地-股权退出-支持新项目发展”的产业投资循环模式,让合肥最大化发挥出资本培育产业的效能。
放眼江淮大地,在这套打法的布局下,安徽成功运作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,科创产业风生水起。
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“无中生有”“从有到强”的发展背后是坚定的创新脚步和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安徽发展最大标识、最大动能、最大潜力。创新赋能,驱动高质量发展,让这安徽拥有了源源不竭的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未来。